杨夏林 官方网站

http://yangxialin.zxart.cn/

杨夏林

杨夏林

粉丝:107862

作品总数:306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杨夏林 | 艺术简介别名杨嘉懋,福建仙游人。我国箸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师从傅抱石、李可染、黄君璧、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名家。1949年到厦门主持创...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读杨夏林先生《四季图·四条屏》探其艺术历程


/ 曾华伟

 

今有幸品赏了吾师杨夏林先生《四季图·四条屏》作品,让我再次怀念与先生习艺的日子。先生作画一丝不苟,从不“逸笔草草”的严谨态度,雅正绘画的专业性,并以自己的一生实践,热爱生活,忠于艺术,教育着他的后辈。先生是位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美术、工艺美术教育家,他创办了一所美术学校,并开创“闽山鹭水”之先河,乃福建山水画之鼻祖,使福建山水之面目清晰起来,影响深远,没有他厦门乃至福建的美术史就需改写。

 


杨夏林 |《春夏秋冬四屏》| 写意山水 | 1965

 

读杨先生的《四季图•四条屏》,《春》笔简境清,白云占去了大部分的空间,层次渲染丰富,轻轻腾起,淡淡的墨色,自然氤氲之象。云间青峰露其荣,云下一村庄,红花点簇,如姑娘头上的俏,白云,青峰、村庄、花树,一切尽凝聚着春的气息。

 


杨夏林 |《春夏秋冬四屏·春》| 写意山水 | 1965

 

《夏》很明显这是一幅来自写生而创作的作品。以“深远”和“高远”结构之,杨先生颇善多视角取景,自成特色。闽南式的建筑依山而筑,苍劲的浓墨勾划虬曲的松平和茂密的松叶,润笔简淡写就背景嶙峋的山峰,以来源自生活的诗意画面让人向往。

 


杨夏林 |《春夏秋冬四屏·夏》| 写意山水 | 1965

 

《秋》非常特殊的场景,以海作秋图,不曾见古人,也不见今人。写实风格的画面把海的细节不厌其烦地刻划出来,杨先生善画大海,因时而变,波浪层层遥于天际,崖岸几株红叶,是秋风,把海浪卷起,无休止的吟唱。

 


杨夏林 |《春夏秋冬四屏·秋》| 写意山水 | 1965

 

《冬》,近处一条小路蜿蜒,把视觉引向高岩一傲雪挺立的雪松,此是杨先生逆境中的心境映射;远处,雪峰拔地,皴纹交错,高竿天中。疏疏落落的红叶装点,似乎又已觉春意动。其运笔灵巧,功夫精到,以花青衬托出的白玉般的世界,甚是好看。

 


杨夏林 |《春夏秋冬四屏·冬》| 写意山水 | 1965

 

杨先生以坚持生活,以写生为创作之根本,状物栩栩如生。他一生的绘画历程始终如一。若硬性地要将其绘画的历程分为若干的转折或变化阶段的话,那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读《四季图•四条屏》探其绘画历程毕竟还是有些不同。

 


杨夏林 |《巴山夜雨-于东川》| 写意山水 | 1947

 

第一阶段为1944年至1949年,这个时间的确立是杨先生国立艺术毕业前一年风格的确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其风格的确立,傅抱石对之曾作出了肯定,因此傅抱石认为在他的教学中,杨夏林是他最为得意的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杨先生大概有一、二千张的画作,大多以巴山蜀水为题材,笔意潇洒奔放,用破笔近傅抱石;细笔则源于黄君壁,有的笔墨浓重,墨色对比强烈、精神饱满,细谨庄重,显得纯粹和自由。现在这批画于福建难得一见,以杨先生生前估计,可能于北京、上海、四川能觅见。

 


杨夏林 |《山水--丙仲同志属画》| 写意山水 | 1973

 

第二阶段,为1949年至1976年,这阶段的时间长,是他确立完成“闽山鹭水”的重要时期,也就是学术上所谓开创福建山水画的先河。杨先生毕竟是从福建走出去,最后又回福建,几次北京和其它地方需要他北上,待遇从优,他都没有离开,始终扎根于这深情的土地。作品《鹭江渔火》在上世纪五十年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是他回闽后体现“闽山鹭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无论在笔墨、着色、题材、构图等方面,都充分地强烈地反映出地域性的特点,当时的《美术》和全国许多刊物都给予刊登并高度评价。在杨先生之前,福建山水还没有哪位画家表现过,大多为承海派的花鸟画家,杨先生一洗如此状况,独领风骚,引领了“闽山鹭水”的走向。

 

遗憾的是1957年杨先生被错划为“右派”,他的绘画遭到了许多的限制,但他总能以积极的,向上的精神,从不表现颓废的题材,但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背景下不得不处处小心,何况不受囹圄之时。画面常不落标题,此《四季图•四条屏》亦如是。画面笔墨明净,较少皴擦以突显色彩,显得明快爽丽,形象规矩、严谨,透露出时代的痕迹。但仍然保持着极强的专业性,无一笔不是“杨家样”。

 


杨夏林 |《山溪红叶》| 写意山水 | 1978

 

第三阶段,为1977年之后。这一时期应属先生绘画创作的鼎盛阶段。文革结束,四人帮被打倒,错案昭雪,使得杨先生一次次的兴奋不已,把自己的情感全释放于他的绘画作品中,一组武夷山组画,满怀热情,在1977年与夫人孔继昭先生在厦门、福州举办画展,引人入胜。他画古榕枝柳苍劲有力,充满沧桑;他画花岗岩,坚韧不拔;他画海浪拍礁,浪花怒放,每次都把物象画得深刻入微,常运用小青绿着色厚重沉着,胜于宋画,笔墨更偏重繁密与皴擦,气氛的渲染,浑厚华兹,此方面更胜其师,状物生动之致,带在平凡的景致中,创造不平凡的境界。

 

此时灵活生动的画面似乎又回到了年轻的激情,纯粹、自由,并且更加深入细谨、纯熟、老健,如宏篇巨著的“小说图画”。其强烈的艺术特色与难度已达他人无法克隆的地步。以上三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从杨先生所处的环境与时代背景来思考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所处于“真空”状态。虽然有杨先生许多的个体因素也在起作用。但他的作品确确实实透露出其环境与时代的痕迹,如此的划分引以为是较妥的。

 

第一阶段补充:积累技艺及初步创出自己画法阶段。

 

杨夏林学画期间,正因是抗日战争期间,“重庆国艺立专”集中了全国的所有的最顶尖的画坛老师,所以杨夏林老师可以及时及较全面的学到各种不同画派的技法,特别对傅抱石老师的出名“抱石皴”研究入迷,希望也能走一条古人没有的技法的道路(真的走出一条自己的画风道路)。期间(学生期及后后来当老师期间)走遍巴山蜀水,山山水水打草稿,特别在“大足石刻“境内,前人的遗产深深打动了杨夏林和孔继昭的心灵,他们住了好长时间,尽量画下、临摹下多点这些辉煌的遗产。在大足就和夫人孔继昭举行了大足双人展。回重庆后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和傅天仇等开”当代名人画展”。

 


杨夏林 |《云山弈兴图-古渝州-重庆》| 写意山水 | 1947

 

第二阶段补充:奠定闽山鹭水山水画先河阶段。

 

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办学校,历经艰辛,不是在这里可以详细陈述的。在建国初期的大量画作(包括和孔继昭合作的众多作品,年画及小人书等)推出,奠定了“闽山鹭水”山水先河及“中国榕树王”的基础。此间,因国内没有一套山水画的教材,杨夏林老师自己画出几百张的课图稿及写出详细的教学讲义,为培养学生呕心沥血并做了大量的工作-。杨夏林老师经常对学生讲,希望他们能学好画并能有所创新,不希望用固定的保守的技法去看待去画所有的能见到的山山水水,他反对一些人用一成不变的画法去画所有的山水,极力推崇要画真山真水,要跟着大自然走。杨夏林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师法自然的大师,他的武夷山、太姥山、冠豸山、厦门鼓浪屿、黄山、雁荡山、大海等等,把不同山水的宏伟山石节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57年后直至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前这一段很漫长而的严峻时间里,杨夏林能以积极的向上的精神来认识世界,能在巨大的压力下创作,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厦鼓风光“就是此期间的作品(注:人民大会堂33个省市都有省市牌,没有福建厅牌,福建厅就是代表国家-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总理最多在这里接见外宾)。

 


杨夏林 |《蟹肥当饮菊花酒》| 写意花鸟 | 1975

 

第三阶段补充:发扬光大阶段,“中国榕树王”大海“中国一绝”名扬。

 

“四人帮”被打倒,国家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此期间,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杨夏林老师(连同孔继昭老师)到北京长住(住颐和园),特为国家国宾馆及人民大会堂绘画。(注:因在北京,所以连福建省1979年画展也没有参加,实在遗憾。)杨老师许多出名的画作在此期间完成,就像湘西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一样,各种”小说”体的画作象潺潺流水随时间的推进而绘出。90年代,杨夏林老师移居美国,在美期间,仍笔耕不止,大量的中国南方名树”榕树”以各种姿态跃然纸上,在美国得到各界的欢迎和肯定,“中国榕树王”风靡美国。90年代未,杨夏林回到养育他40多年的厦门鼓浪屿,这时也年近80,虽然年纪已花甲,身体也不如前,但杨夏林老师还坚持作画,有时竟吸一会氧气,作一会画,写一会字。

 


杨夏林 |《清梅古柏》| 写意山水 | 1998

 

其严谨的画风及独特艺术风格,确难学到,达到后人无法克隆的程度。(注:市面上有的仿品,也是自不量力,邯郸学步都学不成。